科技公司

主营:销售尼康显微镜,轮廓仪等产品,并且提供工业CT无损检测服务

免费店铺在线升级

联系方式

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

2022-02-04 07:51:01  427次浏览 次浏览
价 格:面议

画面就是由一个个原子排列所形成的动画,画面中那些不断排列的微小颗粒,便是一个个原子,这幅动画是由IBM公司在2013年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单个原子所制作。在1981年,美国IBM公司的两位科学家根据量子隧穿效应,创造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,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面世,便把我们人类的视角带入了原子层面,它让我们对原子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,但我们知道原子模型的建立是在上世纪30年代,这时的人们还没有如此先进的科学仪器,那他们又是如何了解原子以及发现原子的内部结构的?

我们人类对原子结构的了解,可追至19世纪末对电子的发现说起,在这个时期,虽然还没有像如今强大的科学仪器,但这时却有着一群充满斗志的英雄豪杰,他们凭借着坚韧的意志以及敏锐的观察,一步一步为我们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。

在19世纪时,这时的物理学家普遍都在研究一个被称为克鲁克斯管的实验装置,这个装置是一个被抽了真空的真空管,在真空管中有两个电极,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,当给这两个电极通电时,在阴极会发射出一束射线,射线打在荧光板上就会发光,所以,也称这个射线为阴极射线。

就是在当时很流行的一个实验装置,虽然它看着很简单,在我们眼里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装置,但当时的物理学家就是凭借这个装置撬开了原子的世界大门。克鲁克斯管会释放阴极射线,那它为何会释放射线,释放的这些射线又到底是什么?是微粒又或是1种波呢?这是当时物理学家对阴极射线的疑问。

在一八九七年,英国籍科学家汤姆逊在对阴极射线开展科学研究时,他惊奇的发现,这些射线的本质竟是一粒粒比原子还要小的微粒。在1897年,汤姆逊对克鲁克斯管进行了改造,他给阴极射线加上了电场,再加上电场之后,他发现当这些射线经过电场时会被电场偏转,这样的现象与带电粒子经过电场时的偏转极为相似,所以他认为阴极射线应该是由一粒粒的带电粒子所组成。

根据其偏转的方向及角度,汤姆逊计算出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,然而计算的结果却显示,这种粒子的质量竟比轻的氢原子的质量还要小,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震惊的发现,因为在当时,人们一直是认为原子就是物质的小结构,它不可再分,所以当发现一个比原子还要小的微粒时,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原子并不是小的结构,为了证实这个推测,汤姆逊随后则采用了不同材料的电极,以及给射线中加入不同的气体。

结果他发现这种粒子的质量和电荷不会随着物质的不同而改变,于是他们去坚信,这种粒子也是所有物质的构成成分且还是一个比原子还要小的结构,之后,汤姆逊称这种粒子为电子。他认为电子应该是原子的内部结构,它就像一粒粒西瓜子那样镶嵌在原子的内部,这个就是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早模型,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。

当然,我们现在是知道这个模型其实并不是正确的原子模型。除过电子,原子内部其实还存在一个实心的核,即原子核,但无可否认,这个模型在人类探索原子的历程中的确是一次颠覆的发现,它把我们的视野带向了原子的内部。

在1911年,基于汤姆逊的西瓜模型,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做了一个十分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,根据这个实验,他终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。在汤姆逊提出西瓜模型之后,在1909年,卢瑟福想利用阿尔法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来验证其老师的原子模型。根据汤姆逊的西瓜模型,电子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之内,因阿尔法粒子质量要比电子大,所以卢瑟福认为当用阿尔法粒子轰击原子时,那么阿尔法粒子应该是可以穿透其内部,但实验的结果确定,卢瑟福惊讶,当他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时,的确发现了一些粒子穿透了原子,但有一些粒子却并不是这样,它们好像是打在了某一个实体上发生了偏转,有的甚至还被弹了回来。

依据这个结果,卢瑟福猜测在原子内部应该还有一个很小的核心存在,这个核心聚集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,而在核心的外面才是散布的质量较小的电子。因此依据这一猜想,卢瑟福便公布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原子模型,但在这个模型提出不久,人们又发现原子核外围的电子,应该不是卢瑟福以为的那般,是随机的轨道,这是因为依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思想,当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时会因其释放电磁波而损失能量,那么久而久之,电子就会落向原子核,那原子也就会缩小成像原子核那么小的一个实心结构。

而这样的状况是与实际不符的,所以在1913年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电子能层轨道的原子模型,他认为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轨道是以能层的形式存在,而能层与能层之间是存在间隙的,只有这样,原子才能保证它的体积以及内部空旷的空间,这个就是波尔的原子模型。波尔原子模型的出现,这标志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了解突破到了一个新的层面,因为波尔的原子模型引入了量子化概念,他把电子的轨道设定为了一层层不连续的量子数,这与我们经典理论的连续性是完全不同的。

量子化的引用,这对于探索微观世界来说是一个质的突破,这个突破让我们对原子又有了新的认识,在1926年,基于先辈们对原子的探索,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便推出了非常有名的薛定谔方程,依据薛定谔方程新的原子模型,就此诞生薛定谔方程是一个概率方程,它可以描述微观粒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,那为什么要用概率而不用准确的值呢?

在前面我们曾提到微观的粒子世界是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经典世界,在微观世界中粒子具有很多的特殊性质,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不确定性。不确定性的存在,让我们无法准确的知道粒子的位置,所以粒子的位置是模糊不定的,只能以概率来描述。

网友评论
0条评论 0人参与
最新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,沙发等着你!
百业店铺 更多 >

特别提醒: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、产品及其它相关信息,均由用户自行发布。
购买相关产品时务必先行确认商家资质、产品质量以及比较产品价格,慎重作出个人的独立判断,谨防欺诈行为。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