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河灯的制作,极其简单。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,另用芦柴一根,长约三寸,中间穿一个眼,装竹签,钉在灯底,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,把灯底四面糊好,中间置放油纸捻,就制作成功。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,剪成荷花瓣的形状,糊到碗口上,中间用油脂点火,叫作地藏烛。
对于中元节的风俗习惯,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迷信甚至是劳神费心。即便如此,这种追思祭祖的习俗也还是一直沿袭到今天。其深层次的原因时什么呢?
节日是文化传承载体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习俗,也承载着国人深深的情感诉求,比如:春节象征着辞旧迎新,团团圆圆;端午节意味着人们生生不息的思念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...而中元节真正传达的则是一种敬畏精神和感恩情怀,更饱含了传统的孝道文化。
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,儒家文化贯穿整个中国的思想、文化史,指导着甚至制约着历代统治阶级与被统治的思、言、行、为,在现代殡葬业中仍发挥着其积极的影响力。
儒家对死亡有着其独特的态度与视角,他以生为贵,强调乐生忘忧;已死为终,强调重丧哀死。
儒家看重的是生死坦然。孔子认识到生死在天,但并未就此听天由命,顺其自然。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,子曰: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”儒家看重生命,重视死亡,认为生命是珍贵而不可再生的。
另外儒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和丧葬观,并用来指导人们的殡葬活动。传承殡葬文化,把的、具有进步意义的殡葬文化传承下去。
诸多祭日中,“五七”和“三周年”为隆重,俗称:“五七三周年,不烧不周全。”下文就烧七和三周年这两个祭日,稍作介绍,以期对民间祭奠仪式有所了解。
烧七,亦称做七、斋七、理七、七七斋等,是民间常见的奠祭习俗。其大致内容是:在死者初亡后的四十九天内,亲属每隔七天开设一次斋会,奠祭亡魂,前后共七次。做七习俗源于何时何地何种观念,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源自先秦时代的“魂魄聚散说”,即人之初生,以七日为腊,一腊而一魄成,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备;相应的在人之初死,一日散一魄,七日散尽而人终归西,故有以七日为忌,每七烧纸祭奠的习俗,称作烧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