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据史籍记载,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,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(零星算之为计,总合算之为会)的方法。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,用以登记会计事项。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、赋税和财物的收支。宋代官厅中,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,要编造四柱清册,通过旧管(期初结存)+新收(本期收入)=开除(本期支出)+见在(期末结存)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,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。
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。明末清初,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,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,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(各项收入)、缴(各项支出)、存(各项资产)、该(各项负债)四大类,运用进-缴=存-该的平衡公式进行 核算,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,并编制进缴表(即利润表)和存该表(即资产负债表),实行双轨计算盈亏,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,称为合龙门,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。之后,又产生了四脚账(也称天地合账),这种方法是: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,又登记去账,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。四柱清册、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核算收支方式的发展,体现了传统严谨的中式特色。